公務員這年怎麼過,這話題今年特別熱。中央的“八項規定”等一系列新舉措、新要求,條條都指向公務員。“圍城”外的人們不免猜測——隨著“隱性福利”的大幅縮水,基層公務員的日子肯定是越來越不好過了。一位基層公務員的話很有意思:“馬年了,大家都在祝願馬上有錢,我希望馬年馬上有理解。”
  雖然,每個群體都有抱怨和訴苦的權利;但是,輿論就是容不得公務員們吐槽。即便,他們表達一下需要理解的心聲,都可能被輿論的唾沫淹沒。這是因為,公眾對公務員群體已經形成了“刻板成見”:他們福利待遇更優,社會地位更高,還有看不見的灰色收入,他們有什麼資格來叫屈呢?如果,只是因為“隱性福利”稍微減少了一點,便以為天塌下來了,那其他人還活不活了?凡事都怕比較,當人們自感處於弱勢時,公務員的強勢形象就很難改變。
  有時,這種“刻板成見”只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看法,但這種“刻板成見”已經直接影響了公眾對公務員群體的判斷,會誤傷一部分公務員群體,尤其是那些身在基層,克己奉公的公務員們,他們的收入沒有那麼高,他們的壓力非常大,他們也需要養家糊口,他們不會弄虛作假,但他們依然被輿論給簡單化認知了,甚至被妖魔化抹黑了,他們確實有些冤枉,至少是被忽視和忽略了。所以,他們才耐不住寂寞,喊出了馬年馬上有理解的訴求。理解是每個人都需要的,總不能因為是公務員喊出的,就將之斥為矯情吧?
  當然,理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理解首先要擺脫“刻板成見”。這就需要追問一句,“刻板成見”到底是如何形成的?一個原因是,人們喜歡從個案認知群體,當個案的信息不斷出現時,人們就容易作出以點蓋面的判斷。就像,當公務員群體的負面新聞被報道出時,人們就會形成一種偏見,認為所有的公務員都與新聞報道的個案相同——沒有能力,滿是問題。這倒不是說媒體不該報道負面的個案,而是說,公眾在認知時應該警惕自身的思維慣性,不要輕易地形成、陷入偏見,忽視個體與個體的差別,以標簽化的思維對待某個群體,這必然造成誤解和誤傷。
  另一個原因是,信息的有限和不透明。人們為何在判斷時如此依賴個案?這既是一種思維習慣,也與信息的有限與不透明有關。正是因為信息的不對稱,人們才會把個案當成全部,因為不如此,他們也不能獲得更多的信息。就像觀察公務員的生態,因為不能對公務員的生態有一個清楚的全面的認知,因為不知道公務員的權力到底如何運行、是否規範,人們只好或者說願意,把個案當成公務員群體的全部,一口咬定這就是公務員的形象。這是一種信息匱乏造成的安全感缺失,也是一種安全感缺失情形下的自我保護——寧可冤枉一個群體,也不可被愚弄。這種信息的不透明,來自權力的不夠透明,這是“刻板成見”形成的重要原因。
  思維習慣的改變需要過程,更需要充分的信息和正確的引導。因此,如果公務員群體真的希望馬年馬上有理解,就應該創造條件讓人們對公務員群體有一個新的認識。比如,讓人們看到權力在公開透明地運行,展現更清廉高效的作風。如此,人們才會改變腦海中的“刻板成見”。這樣,也才會有理解的起點和基礎。否則,理解是不可能實現的。
  乾羽(江蘇教師)  (原標題:擺脫“刻板成見”才會“馬上有理解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jqdzthreq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